Y2电机的维护和修理手册定子绕组及重制
13.3.1 绕组构成
在制造电机绕组时,先将导线绕在线模板上形成线圈^然后按 一定规律把线圈嵌人铁心槽内,并把各线圈按要求连接起来,构成 三相绕组,构成三相绕组的主要参数如下5
(1) 极距r沿定子铁心内圆每个磁极所占的槽数。
式中 Z,—定子槽数;
P——极数。
节距一个线圈两个有效边之间的槽数。为感应尽可能大 的电动势,绕组的两个有效边应嵌在接近一个极距的两个檜内/绕 组的节距等于极距的绕组称为整距绕组;小于极距的称为短*距绕组; 大于极距的称为长距绕组。一般采用短距绕组较多。它可缩短端部, 省材,改善电机的起动和运行性能,降低电机的嗓声和振动。
(4) 电角度计置电磁关系的角度单位。它与机械角度的关系为
电角度=极对数X机械角度
(5) 相带每极每相槽数^所占的电角度。
(6) 绕组线圈总数
单层绕组:线圈总数= Zt/2;双层绕组:线圈总数
(7) 绕组线圈组数
单层短距、双层绕组:线圈组数 单层整距绕组:线圈组数=;^/2
(8) 极相组同极同相线圈组中的?只线澜按一定方式串联成
13.3.2绕组分类
交流绕组有多种分类方法,其中最本质的是按相带分类。
1. 按相带分类
对于三相绕组,有120°相带、60°相带、30°相带及混相绕组。其 中最常用的是60"相带绕组:即将每极槽数划分为三等分,每等分槽 数g (每极每相槽数)为一个相带,并在空间占有电角度。60°相 带绕组广铎用于大中小容量的各种交流电机,包括各种异步电动机。 可连接成整数槽、分数槽的单层、双层、单双层叠绕组和单层、双 层波绕组。
120°相带绕组是将每对极槽数划分为三等分,每等分槽数为每 对极每相槽数在空间占有12CT电角度。仅用于三相变极多速电机和 单相电机^ ,
30°相带绕组是将每极每相槽数?按一定要求分为两部分,各自 为一个相带,每一相带在空间占有30°电角度。仅用于部分小型异步 电动机和6相、12相整流电源发电机D
混相绕组是将60B相带绕组各邻近相带的相邻两槽的线圈边相互 交换。仅在特殊需要时才考虑采用
2. 按每极每相槽数g分类
有整数槽绕组=整数)和分数槽绕组=分数)。
3. 按槽内线圈边层数分类
有单层绕组、双层绕组和单双层绕趙。
4. 按组成绕组的线圈端部连接线的形状分类 有叠绕组和波绕组。
5. 按线圈节距分类
有整距绕组、短距绕组和长距绕组。
13.3.3绕组各櫓线圈相厲确定 I- 6(T相带绕组
(1) 整数槽绕组每极槽数划分为三等份,每等份檣数g为一 个相带,并在空间占有60。电角度。.2极、24槽电机60•相带盤数槽 绕组的各槽线圈相属示例见表13-3。线圈表示为A、B、C者分属于
A、B、C三相,表示为~八、- B、-C者分属于A、B、C三相且应
反接。整数槽绕组各个相带的槽数相等。
(1) 分数槽绕组每极每相槽数为分数时,每极槽数将不能划 分为三等分,此时各个相带的槽数(线圈数〉将不相等,通常相差
1。10极、36槽电动机60°相带分数槽绕组(<7 = 1%)的各槽线圈相 属示例见表13-、
从表114中一相带内槽数栏可发现呈有规则循环数列21111。 若每极每相槽数g = 6 +则一个循环数列中共有d个数,其中 c个大数,(d-c)个小数,大数等于(A + 1),小数等于
60>相带绕组连接简单,且基波绕组分布系数较高,即绕组利用 率较高,故最常采用。
2. 30P相带绕组
30°相带绕组是把60°相带绕组的每相带槽数?,按一定要求分为 心和“两部分,各自为一个相带(当?为偶整数,并取9丫 = “ 时,每相带在空间占3(T电角度),分别接成星形(丫)、三角形 (A),然后以串联或并联方法连接起来(见图13-1),故又称星—三 角混合联结绕组。其各槽线圈相属示例见表13-3。
相带绕组的连接和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:
(1>绕组丫联结部分的相带中心在空间上应滞后于A联结部分 的相带中心30•电角度。
(2)绕组丫联结部分的相电流在时间上应滞后于么联结部分的相电流3(T电角度。
(1) 绕组两部分产生的磁动势幅值相等。
这种绕组与6(T相带绕组相比,可提高基波绕组分布系数和改善 绕组产生的磁动势波形。但如果上述要求不能完全满足,不仅优点 不显著,在采用么联结时,绕组内部还将产生环流而引起额外的损 耗及发热。
2. 混相(散布)绕组
6(T相带整数槽绕组各邻近相带的相邻两槽的线圈边相互交换, 即为混相绕组。不同?值时,混相绕组可排列为1- U-2) -1, 其中(g-2)表示一相带中保持原相属的榷数。9 = 4时,混相绕组 的各槽线圈相属示例见表13,3。 、
混相绕组所产生的某些谐波磁动势縝值较小,有利于改善绕组 产生的磁动势波形。但其基波绕组分布系数也有所降低,特别是g 值较小时降低较多,故这种绕组只在q值较大时才考虑采用&
13.3.4绕组连接
1.单层绕组
每槽放一个线圈边的绕组称为单层绕组。.当电机的各檳线贗相 属确定后,常把属于同相号的线贗边按端接线尽可能短和端部交叉 较少等要求,连接成单层绕组,其连接方式有同心式、交叉式或链 式。
单层绕组从其产生的磁动势或感应电动势的效果来看,可等效 于整距分布绕组。单层绕组的线圈数少,槽面积利用率高,绕组端 接线较短。但其绕组节距不能随意选择,绕组端部相互耷翬,不易整形。
(1>单层同心式绕组由几何尺寸和节距不等的线臞连成同心 形状的线圈组构成,其绕组展开图如图13-2所示。这种绕组通常只 用于功率较小的2极异步电动机。
(2)单层交叉式绕组由形状、几何尺寸和节距相同的线贋连 成的线圈组构成,海线圈组中各线圈端部相互交错。当g为奇数时, 绕组由线圈只数和节距都不等的两种线圈组构成,其绕组展开图如图
3所示,这种绕组的端接线较短,在功率较小的异步电动机中应
用较广泛。
(1) 单层链式绕组绕组由形状、几何尺寸和节距相同的线圈 连接而成,其同相线圈端部不交错。绕组展开图如图134所示。这 种绕组端接线也较短,嵌线和修理都比较容易,是极数较多功率较 小的异步电动机常用的一种绕组。
2.双层绕组
每檜内分上、下两层分别放一个线圈边的绕组称为双层绕组。 当电机的各槽线圈相属和绕组节距确定后,双层绕组可连接成整绕 组或波绕组。
双层绕组的所有线圈形状、几何尺寸相同,绕组端部排列.整齐, 可选择合适的节距,以削弱相带谐波磁动势。
〔1)双层叠绕组常用于功率较大的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,绕
u)双层波绕组波绕1 组可以减少或省去极相组间的连接线, 用于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,机械可霏性髙。
波绕组线圈节距(W有第一节距^和第二节距^,一般取^ + ^ = 2.r (r为极距)g当由户只线圈排列绕转子一周后,将回到开 始的那个槽^为避免形成闭路,可人为地,后退一个槽^ ^绕组展开 图如图13-6a所示。每相绕组由两部分构成,以连接线连接起来。
构成每相绕组的两部分常可通过某一槽内(如第8槽)放单层 导体而连接起来,这样可省去连接线。绕组进线、出线端分别位于 转子两侧d绕组展开图如图13-6b所示。采用这种连接,因转子磁 动势分布不对称,有可能导致电机运行时产生振动。
图〖3-6 4极24榷双层波绕組展开图W正常连接b)简化连接
1. 单双层绕组
某些槽放单层线圈边而另一些槽放双层线圈边的绕组称为单双 层绕组。短距双层绕组某些槽上、下层线圈边是属于同一相的,可 以合并为单层线圈边;而另一些榴上、下层线圈边不属于同一相的, 仍然保留为双层线圈边。同相号的线颶边可按同心式绕组形式连接 起来组成单双层绕组。绕组示例见表13-5,展开图如图131所示。
单双层绕组有短距削弱相带谐波磁动势的作用,且与具有相同 短距比的双层绕组比较,其绕组端接线较短,但线图的几何尺寸和 节距不等,并需要两种不同匝数的线圈。单双层绕组用于2极电机 比较有利,因可以选取比通常采用短距比为2/3的双层智途更大的 节距,可提高绕组的短距系数,并有利于削弱5次和7次谐波磁动 势。
表13-5为2-2-2排列的单双层绕组,不同g值的单双层绕组排
列和相应的双层绕组短距比见表13-6。
ftU-5 2极24檐矩簏双«绕组和单双雇饞组
槽 号 | 1 | 2 | ;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10 | ii | 12 | |
上层 | A | A | A | A | -c | -c | -C | -c | B | B | B | ||
短距双层绕组 | 下层 | A | A | -C | -C | -c | -c | B | B | B | B | -A | ^ A |
单双层统组 | 上层 | A | A | A | A | -c | -c | -c | -c | B | B | B | B |
下层 | -C | -c | B | B | -A | -A | |||||||
槽 号 | 13 | 14 | 15 | 16 | 17 | IS | 19 | 20 | 21 | 22 | 23 | 24 | |
F 1 〜11 | 上麽 | -A | -A | -A | ^ A | c | c | C | C | -B | 〜B | —& | -B |
短钜双擭绕组 | 下层- | 一 A | -A: | C | c | c | c | 一 B | -B | -B | -B | A | A |
单双层绕组 | 上屏 | -A | -A | -A | c | c | c | c . | -B | —B | -B | 一 B | |
下层 | c | c | -B | -B | A | A |
表13-6单双K绕组排列和相应的双膿绕组矩跑比
<1 | 3 | 4 | 5 | 6 | 7 | |||
单双层绕坦排列① | 1「2-1 | 2-2-2 | 1^-1 | 3-2-3 | Z-4-2 | 4-2-4 | 3-4-3 | 4-4-4 |
相应的双层绕组 | S | 10 | 14 | 12 | 16 | 14 | 1S | 20 |
短距比 | 9 | 12 | 15 | 15 | 18 | 18 | 2T | 24 |
①绕组徘列标志,中间数字表示一相带中放单层线圈的檷首末两数字表示单层 线圈左右两边放双层线圈的槽数c
13.3.S损坏绕组的拆除
电机绕组损坏后,需将原绕组拆除,重新嵌人新的绕组。绕组 拆除前,需记录下绕组的内部接线方式、节距、每槽线数、线规等; 在绕组拆除后,需清理定子铁心,清除槽内残留物。
中小型电机定子槽形大部分采用半闭U槽,故拆除比较困难。 以下介绍几种拆除方法。
1. 通电加热法
通过调压器,便通人定子绕组的电流为额定电流的2倍左右。 当绕组的绝缘软化、绕组端部冒烟时,即切断电源,先拆除槽楔, 打开各绕组接头,然后分组、分相逐个加热并拆除线圈。
2. 明火加热法
用明火将绕组.绝缘烧尽,然后割断一端导线^用钳子夹住另一 端导线将其抽出,用明火加热。注意不要损坏硅钢片的磁性能,防 止铁心变形,严禁火烧后立即放人水中冷却3
3. 烘箱加热法
将带绕组定子铁心放人烘箱中加热,烘箱温度控制在200~ 250T。待绕组的绝缘全部软化后,将绕组从烘箱中取出,拆除线圈。 13.3.6绕组制作及绝缘处理 K绕线模尺寸
绕组的尺寸直接影响嵌线工艺及电机的性能,因此,绕线模的 尺寸要做得比较精确。小容量电机的绕线模根据旧线圈的一匝长折 合成圆周长制作。还有一种可调节的绕线模,只需澜节绕线模六个 圆柱体位置,就可得到不同尺寸的线圈。
如果没有废旧线圈,则需根据绕组的类别,通过计算,制作尺寸较精确的绕线模。
(2) 根据电机的绕组结构参数,把绕制好的线圈嵌入槽内。要 求线圈的每根导线放在槽绝缘中间,千万不要误放在槽绝缘与槽壁 之间。要求导线排列整齐,线圈两端伸出铁心均匀。
(3) 双层绕组要放置层间绝缘(按表13-7选取),其宽度为槽形 中间宽度的1.5〜1.8倍。放置层间绝缘要求严格把上下层线圈隔 开,防止槽内相间击穿。
(4) 相邻两相线圈垫上相间绝缘(按表13-7选取〉。相间绝缘尺 寸应能严格将相邻两相线圈隔开,防止端部相间击穿。
(5) 在面线上放好盖槽绝缘或折叠好冒口的槽绝缘(按表13-7
选取
(6) 打人槽楔(按表13-7选取)。
注意:嵌线时不允许用铁锤敲打绕组或用铁棒将导线划入槽内, 以免损坏导线漆膜及绝缘纸。
3. 接线
(1) 连接极相组绕组。嵌完线后要进行端部接线、即把每相的 极相组串联成一路或并联成多路。
(2) 接上引接线。每相绕组的始端、末端各接上一根引接线。 引接线规格根据额定电流的大小选用,一般引接线的电流密度为6〜
8A/mm2a
(3) 綁扎。接线后需作端部绑扎(按表13-7选用在绑扎时引 接线应注意尽量置于机座出线处,这样有利于穿线和缩短引接线长 度,
4‘检‘验
I -
三相绕组制作完成后,需对绕组的制作质量进行检验^
(1) 用电桥测韋三相直流电阻。任一相电阻值不得超过三相电 阻平均值的±5%。
(2) 用1000V兆欧表测量冷态绝缘电阻。
D)作相对地'相对相耐压试验。试验电压为(2X额定电压+ 1000) V,历时l〇s而不击穿。
(4) 作三相电流平衡试验。即将三相绕组并联通人单相交流电, 调节电压,使之接近于额定电流^任一相电流不得超过三相平均值的士 10%D
(5) 作极性检查。将某相绕组通人低压直流电,电压调节在50 - 100V范围内,用指南针沿铁心樓逐槽检査。指南针交替变化的次 数与所需极数相同,表示极性正确C
(6) 作相序检査。便带绕组定子铁心引接线端向上,各相对应 地接人三相电源,电源电压调节在50〜100V范围内。把一个直径小 于10mm的钢球沿定子内径顺时针方向给一个力,若钢球沿定子内 径顺时针方向旋转,表示相序正确;若逆时针方向旋转,则表承相 序不正确。这时把任意两相与电源的接线对调即可。若钢球不能旋 转,则表示接线有错误或有断路故障。
5. 绝缘处理
对电机绕组进行绝缘浸溃处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绕组的绝缘强度、 耐热性、耐潮性及导热能力,同时也增加了绕组的机械强度和耐腐
蚀能力。
目前囯内电机大多采用B级绝缘结构或F级绝缘结构,绝缘浸 溃漆有无溶剂快干漆和有溶剂漆。无溶剂漆可适应普通沉浸、滴浸、 连续沉浸、滚沒等绝缘处理工艺,并具有快干性能.,应用愈来敢普遍。而有溶剂漆一般采用沉浸法,需采用二次浸烘工艺,工时长, 能耗大污染严重。
工序名称 | 处通温度/X | 时间yh | 绝缘电阻稳定值/Mfl |
工件预烘 | 120 士 5 | 1-2 (H80-H160) | >50 |
2-3 (H180-H2S0) | >15 | ||
一次浸漆 | 60 〜80 | >15nun | |
滴漆 | 室温 | —r >3〇min | |
烘干 | 15515 | 2-3 (H80-HI60) | >10 |
3〜4 (H180 〜H280) | >5 |
注:H为电机中心高(mm)。
粘度计h 1032B级有溶剂绝缘漆的沉浸、干燥工艺规范见表119, 浸溃漆粘度首次采用22~26s,第二次采用30〜38s。
表13-9 1032漆沉漫的漫滇、干燥规范
工序名称 | 处理温度尸C | 时间/h | 绝缘电ffi®定值/Mn |
工件预烘 | 120 ±5 | 5-7 (H8(J~H160> 9~U (H180-H280) | >50 >15 |
第一次沒漆 | 60 — 80 | >l5min | >10 >2 |
满漆 | 室温 | >30min | |
烘亍 | 130 + 5 | 6~8 <H80〜H160) 14〜16 (H180 —H280) | |
第二次授漆 | 60~80 | 10 — 15min | >1.5 >1.5 |
濟漆 | 室涅 | > 30min | |
烘千 | 130 ±5 | 8~10 (H80〜H160> 16*-18 (H180-H2S0) |
注:H为电机中心离(mm)
